上篇:


一般來說,齒槽骨高度至少約需 1~1.2 公分,寬度約需 0.6~0.7 公分以上,才能將人工牙根牢牢鎖進去。倘若患者的骨質條件不佳,就必須先進行「黃金比例骨質重建」手術,等骨頭條件恢復之後再進行植牙手術。

補骨手術視病患骨量缺損的多寡,進行的時機也不盡相同,有時可在植牙的同時順便進行,有時則必須先後完成;意即先重建牙齒的骨質,等骨頭長好後再進行植牙。但有極少數患者的骨質差到根本無法修復,當然也無法做人工植牙,這時候還是建議以傳統牙橋或活動假牙來治療。

缺牙不像感冒自己會好,齒槽骨流失也是一去不復返的單行道,建議有缺牙的病患為避免治療的難度及費用無限上綱,還是儘早與牙醫師諮詢尋找合適治療計畫,才能將牙齒問題化繁為簡,看緊荷包不失血。

骨質的「高度」、「寬度」和「密度」都會直接影響植牙的成敗,以及植牙日後是否能堅固耐用。患者在植牙前,醫師必須做詳細的檢查和評估,再決定植牙前是否要先做骨質重建(俗稱補骨)或鼻竇增高術。適合植牙的齒槽骨,高度至少要1cm以上,寬度至少 0.6 cm,骨質密度也要達到一定的標準,這才達到安全的植牙範圍。先以斷層掃描的患者類型為:手術難度較高、相對骨質條件較差、或要求條件較高等植牙手術,就可考慮先以斷層掃瞄來幫忙蒐集更多牙齒的資訊。日前媒體報導過,有一位48歲的陳姓女患者在接受植牙手術時,由於醫師誤判X光片中齒槽骨的高度,在左上顎骨植入人工牙根的手術過程中,直接穿透至鼻竇腔,當下鮮血流到喉嚨,醫師才驚覺骨頭高度「不夠」。

口腔和鼻竇腔就像兩個相鄰的房間,中間只有一牆之隔,這面牆其實就是上牙床;而植牙就如同是在這面牆上釘釘子,牆壁愈厚(骨頭高度大)、材質愈堅固(骨質密度高),植入的成功率就愈高、植體也愈穩固,植牙後較能承載較大的咬合力。 

患者在植入牙根後,最好有 1.5~3 個月的恢復期,確定牙床生長情況良好,才能裝上永久性假牙。有些患者身體好恢復得快,有些患者恢復期特別慢,是需要更多的時間等待骨頭癒合的;所以要視患者的體質而決定治療方式,若是一昧貪求速戰速決,勉強進行現拔、現種的植牙治療,很容易會「吃快弄破碗」造成遺憾的後果。為了自身的口腔健康,不見得要期盼植牙可以加速骨整合,當牙醫生評估的情況並不適合即拔即種,甚至需要花更長的時間來做骨質重建,就要配合牙醫生的建議,按步就班的做完每一個必要的療程,如此一來,上述的失敗案例就不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。


下篇:


上頷竇開窗提竇術:
適合牙齦萎縮較嚴重者,屬於較大範圍的補骨,需有此項專業訓練的醫師才可以執行,可增加高度 1~2 cm 以上。「上頷竇開窗提竇術」是從患者鼻腔的底部進行補骨,必須將鼻腔內膜與骨頭分開,再填入骨粉,屬於高難度的精密手術,效果相當好,術後需要四至六個月的恢復期,再進行植牙。但是這項手術並不是每個植牙醫師都會做,必須找專業訓練且經驗豐富的醫師來做才安全。手術後一周內會有輕微流鼻血的現象,這是正常的,不必緊張。但恢復期必須盡量避免增加鼻竇腔的壓力,以免影響癒合,所以下例危險事項請盡量避免:

 

● 打噴嚏時摀住口鼻:打噴嚏時應該讓口鼻中的壓力自然宣洩出來,如果緊緊摀住口鼻,鼻竇腔的壓力會在一瞬間增加,這對手術的傷口是很大的傷害。
● 游泳:游泳時會憋氣,憋氣時鼻竇腔壓力就上升。
● 搭乘飛機:機艙裡的壓力會因為海拔高度不同而快速變化,健康的人有時都會有不舒服的症狀,對手術恢復期中的患者來說影響更大。
● 感冒:感冒是上呼吸道的病毒感染,容易引發鼻竇炎等併發症,再加上感冒時會分泌很多鼻涕,也會增加鼻竇腔的壓力。

   
局部提竇補骨 (osteototome):
適合牙齦萎縮較輕微者,屬於小範圍的補骨,一般植牙醫師就可以執行,可增加高度 0.5 cm 左右。齒槽骨寬度不足,一般可以分為4個方式來處理:
● 頰側美觀補骨
● 小區域補骨
● 大區域補骨
● 自體補骨
   
  牙醫師提醒大家,補骨以後的盡量不要用任何東西碰觸剛補好的區域,吃完東西以後,可用生理食鹽水輕輕漱口。補骨後請依照醫師指示按時服用藥物〈三餐飯後〉、使用冷敷冰袋放置於傷患處之臉頰外側、自行泡製鹽水漱口,手術後隔天開始實施,直至拆線為止、儘量食用流質及軟性食物、術後 24 小時內須飲用大量水份、術後建議暫停日常劇烈運動,術後腫脹及瘀青現象是植牙手術後必然發生的結果,與感染無關;若有強烈的流血現象,可咬住消毒紗布至少60 分鐘以上,此時請勿不斷漱口或吞口水。當然,若有任何因手術引起的狀況,請立刻要與醫師聯絡。


植牙實例